明神宗
文/皮妹儿
大脑有一种“奖励机制”,人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感到快乐、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质,这些物质统称为“快乐素”,比如多巴胺。通常情况下,快乐素的释放水平很低,仅仅起到维持我们心情平静的作用。而当我们完成了预设目标,作为奖励,大脑就会增加快乐素的分泌,让人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。巧的是,嗑瓜子嗑一个吃一个的过程刚好完成了这样一个设定。并且这种行为构成了一种简单循环,一直嗑一直快乐。
很久以前,古人就已经领略到嗑瓜子的愉快。但是最早征服人们的不是现在较为常见的葵花子,而是西瓜子。
西瓜子的最早记载是在北宋期间,北宋初年成书的《太平寰宇记》卷六十九《河北道十八·幽州》中,历史上第一次在土产部分记载出现了“瓜子”,那时很多酒楼就售卖炒好的瓜子。
据学者研究,嗑瓜子可能流传自北方。不但因为嗑瓜子的记录主要体现在北方文献,还因为北方冬季时间长,又是农闲时间,大家消磨日子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。西瓜起源于非洲,五代后晋时期就出现在中国。元代之后,各地方志记载了50余种西瓜,除了有用于食用的,还有专门用来吃籽的“打瓜”。
打瓜,也就是籽用西瓜,果实小、瓜瓤味淡、籽又多又大,因为通常用手就能打开,“食则以拳打之”,所以才有了打瓜这个名字。
很快,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为西瓜子打call的大人物——明神宗朱翊钧。
明神宗就是万历帝,是明朝第13代皇帝。晚明宦官刘若愚的《酌中志》中,就记载了明神宗“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”。
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,宫廷里烘焙大量西瓜子,这无疑是对其最好的宣传。
所以在官方的影响下,西瓜子一路火爆到了清朝,《金壶七墨》记载了晚清文学家黄钧宰的亲见亲闻,书中统计:“沪城内外茶楼酒市妓馆烟灯,日消西瓜子约在三十石内,外岂复意料可及耶。”这还仅是当时的上海地区。
什么时候,葵花子异军突起了呢?
向日葵原产地为北美洲,是俄罗斯、乌克兰、葡萄牙、秘鲁、玻利维亚的国花。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,这其中大概经过了一百多年。在我国最早记载葵花子可食的是《[康熙]桃源乡志》:“葵花,又名向日葵,色有紫黄白,其子老可食。”
最早记载葵花子售卖的是晚清时期植物学家吴其濬所著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(向日葵)其子可炒食,微香,多食头晕,滇、黔与南瓜子、西瓜子同售于市。”
而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(黑龙江)《呼兰县志》:“葵花,子可食,有论亩种之者。”也就是说,民国时期葵花子才崭露头角,一路发展直到后来居上。
除了西瓜子和葵花子之外,还有一种比较常吃的“瓜子”,就是南瓜子。
南瓜同样原产于北美洲,最早记载南瓜子售卖的也同样是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在咸丰年间(贵州)《兴义府志》中,还表明“郡产南瓜最多,尤多绝大者,郡人以瓜充蔬,收其子炒食,以代西瓜子”。
所以,南瓜子的流行最起码是在晚清之后,晚清之前文献里提到的瓜子,基本都是西瓜子。据公号“费米科学”